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因为血小板里有IGG)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组成。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基本功能
1.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的
抗原,如
病原微生物等。这种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物质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防御。
2.识别和清除体内发生突变的肿瘤细胞、衰老细胞、死亡细胞或其他有害的成分。这种随时发现和清除体内出现的“非己”成分的功能被称之为免疫监视。
3.通过自身
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使免疫系统内环境保持稳定。
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
骨髓位于

正常骨髓的透射电图镜
骨髓腔中,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具有活跃的造血功能。因此,骨髓是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其功能如下: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胸腺:
胸腺位于胸

胸腺示意图
骨后、心脏的上方,是T
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人胸腺的大小和结构随年龄的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胸腺于胚胎20周发育成熟,是发生最早的免疫器官,到出生时胸腺约重15~20g,以后逐渐增大,至青春期可达30~40g,青春期后,胸腺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萎缩退化,到老年时基本被脂肪组织所取代,随着胸腺的逐渐萎缩,功能衰退,细胞免疫力下降,对感染和肿瘤的监视功能减低。
胸腺具有以下3种功能:
2.免疫调节:对外周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具有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
脾:

脾
脾是胚胎时期的造血器官,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演变为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4种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的定居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某些生物活性物质;
淋巴结:

淋巴结
人全身有500~600个淋巴结,是结构完备的外周免疫器官,广泛存在于全身非粘膜部位的淋巴通道上。淋巴结具有以下功能:
1.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亦称
粘膜免疫系统(MIS),主要是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PP)及阑尾等。主要包括肠相关淋巴组织、鼻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等。
1.肠相关淋巴组织:包括派氏集合淋巴结(PP)、淋巴小结、上皮间淋巴细胞、固有层弥漫分布的淋巴细胞等。
⑴M细胞:是一种特殊的抗原转运细胞。存在于肠集合淋巴小结和派氏集合淋巴小结。
⑵上皮内淋巴细胞:存在于小肠粘膜上皮内。约40%为胸腺依赖性,60%为非胸腺依赖性。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2.鼻相关淋巴组织:包括咽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及鼻后部其他淋巴组织。其主要作用是抵御经空气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3.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分布在各个肺叶的
支气管上皮下。其主要是B细胞。
免疫系统的作用
保护
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
[2]清除
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
[1] 修补
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统是无可取代的,虽然它的力量令人赞叹,但仍可能因为持续摄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证实,适当的营养可强化免疫系统的功能,换言之,影响免疫系统强弱的关键,就在于精确平衡的营养,不均衡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功能减弱,不纯净的营养会使免疫细胞产生失调,导致慢性疾病。
营养免疫学的研究焦点就在于如何藉着适当的营养滋养身体,以维持免疫系统的最佳状态,进而使我们的免疫系统更强健,这是由
陈昭妃博士撷取中国人对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并融合对于营养免疫学的深入研究所创造的,是一门新世纪的健康科学,更是新时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厂
骨髓红血球和
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统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负责制造这些细胞。每秒钟就有800万个血球
细胞死亡并有相同数量的细胞在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制造士兵的工厂一样。
训练场地:胸腺 就像为赢得战争而训练海军、陆军和空军一样,胸腺是训练各军兵种的训练厂。胸腺指派T细胞负责战斗工作。此外,胸腺还分泌具有
免疫调节功能的激素。
战场
淋巴结淋巴结是一个拥有数十亿个白血球的小型战场。当因感染而须开始作战时,外来的入侵者和免疫细胞都聚集在这里,淋巴结就会肿大,甚至我们都能摸到它。肿胀的淋巴结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它正告诉你身体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统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作为整个军队的
排水系统,淋巴结肩负着过滤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细菌等废物运走。人体内的淋巴液大约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过滤器
脾脏脾脏是血液的仓库。它承担着过滤血液的职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细胞

扁桃体
,并吞噬病毒和细菌。它还能激活B细胞使其产生大量的抗体。
咽喉守卫者
扁桃体扁桃体对经由口鼻进入人体的入侵者保持着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体的人患上
链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机率明显升高。这证明
扁桃体在保护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
盲肠盲肠能够帮助B细胞成熟发展以及抗体(IgA)的生产。它也扮演着交通指挥员的角色,生产分子来指挥白血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盲肠还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内存在有入侵者。在帮助
局部免疫的同时,盲肠还能帮助控制抗体的过度
免疫反应。
肠道守护者
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肠道与口相通,所以肠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结是肠道黏膜固有层中的一种无被膜淋巴组织,富含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少量T淋巴细胞等。对入侵肠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线。
人体共有三道防线:
1.第一道防线
是由
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2.第二道防线
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
两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3.第三道防线
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又称
后天性免疫)。
免疫系统疾病
一般地说,免疫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易患感冒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易疲劳或易过敏。
根据病因及特性不同,大致常见的有:艾滋病、过敏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哮喘、慢性疲劳、II型糖尿病、枯草热、红瘢狼疮及多发性硬化症。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红瘢狼疮,比较轻的是过敏性疾病。